百花入药来之和血润燥蜀葵花
蜀葵花又名侧金盏、水芙蓉,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朵,因最早在四川发现,故名蜀葵。每年初夏时节,蜀葵花开始吐红露粉,不久便繁花似锦,鲜艳夺目。蜀葵花不仅可供人观赏,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蜀葵,处处人家植之,苗嫩时亦可茹食,昔人谓其疏茎密叶,翠萼艳花,金粉檀心者,颇善状之。惟红、白二色入药。”因此,中医认为,蜀葵花性寒味甘,入肺、大肠、膀胱经,具有和血润燥、通利二便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痢疾、吐血、血崩、带下、二便不通、疟疾、小儿风疹等症。临床常煎汤内服,用量为3-6克;也可或研末外用调敷。 孕妇忌用。 治妇人白带下、脐腹冷痛、面色痿黄、日渐虚损:白蜀葵花150克,阴干,研为细末,餐前取6克,以温黄酒调服。治二便不通:蜀葵花30克(捣烂),水煎去渣取汁,兑入麝香1.5克温服。治疟疾及邪热:白蜀葵花适量,研末,每次取6克,白开水送服。治酒渣鼻:蜀葵花适量,研为极细末,用熟猪油调成糊状,每晚敷于患处。治烧烫伤:取蜀葵花3朵,浸泡于100克麻油中7日,用时取油涂搽于患处。 此外,蜀葵的根、叶、花籽均可入药。根含大量粘质,可作润滑药,可用于粘膜炎症,起保护、缓和刺激的作用;叶可治疗热毒下痢、淋病、金疮等症;籽能利水通淋,可治疗水肿、淋病、便秘、疮疥等症。